主页 > 国内 > 正文

中建路桥老前辈援建马达加斯加木昂公路回忆

更新时间:2018-09-05点击数:文字大小:

中马友谊花盛开

——中建路桥老前辈援建马达加斯加木昂公路回忆

马达加斯加是个美丽富饶的岛国,从飞机上俯瞰,像一艘古老的航船停泊在印度洋上。被时任马达加斯加总统拉齐拉卡称为“一朵马中友谊之花”的二号公路,就像一条彩带飘舞在千山万水之间,把这个世界第四大岛点缀得更加美丽多姿。

这条公路是连接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和全国第一大港塔马塔夫市的重要交通干线,对经济的发展和进出口贸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年久失修,已远远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该国曾先后向10多个西方国家求援,由于沿线经过多处泥沼地段,并且地形复杂和工程艰巨,都被拒绝。1975年,中马两国签订中国援建二号公路工程最艰巨路段——木腊芒加至昂德拉努南邦古(以下简称木昂段)的协议,交通部、外经部与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确定由河北省交通局负责勘测、设计和施工。

工程概况

1974年12月,河北省交通局派出中国公路考察组,赴马达加斯加进行实地考察。历时9个月,共考察公路3条,长787.4公里,对木昂段提出了考察报告。1976年8月,河北省组建了一支由42人组成的中国公路测设队,历时一年多完成了外业测量和初步设计。

该工程地处马达加斯加多雨潮湿的东海岸,属非洲湿热雨林气候,无旱季,长年多雨,年降雨量高达4800毫米,年降雨天数多达270天。沿线土壤地质十分复杂,多为原生状风化残积粘性土,天然含水量高达40~60%,大大超过了路基土壤压实的最佳含水量(17.3~22%),不易压实。沿线根本采集不到筑路所用的砂石料。在这种自然条件下修筑公路,许多西方技术先进国家也只是摇头兴叹。英雄的燕赵儿女经过3年多的技术实践,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获得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后,扬长避短,终于探索出一套比较成功的技术措施、机械化施工工艺和管理方法。长达226公里的路基筑成了,沥青混凝土路面铺上了。共完成土石方900万立方米,自采砂砾250万立方米,轧制碎石80万立方米,修建桥梁60座、涵洞670道与大量的防护工程。其技术等级相当于我国的三级公路,其工程量是当时我国公路援外项目中最大的工程之一。

精心施工

1976年7月,国内开始了各项筹建工作。比如施工队伍的组建、出国人员的选审、施工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及外运、工程技术人员与机械驾驶人员的培训等。同时在邯郸、邢台和唐山等地修建和铺筑了试验桥与试验路面,进行了国内练兵,为援外做了大量的施工前的技术准备。

1977年11月派出了中国援建马达加斯加公路技术组第一批施工先遣人员。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准备和5个月的试开工,于1978年12月26日——马达加斯加独立节之日正式开工,并在马拉夫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时任该国总理和政府高级官员与中马两国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当地群众数千人参加了大会,时任总理德西雷·拉科托亲自为奠基石培土并和时任我国大使田志东在仪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赞颂了马中两国友谊。会后按照当地传统形式举行了象征吉祥胜利的杀牛仪式,从此揭开了二号公路修建的序幕。

中国援建马达加斯加公路技术组下设第一、二、三路线队、桥梁队、路面队、采石厂及修理厂等施工单位。几年来,在交通与经贸两部、河北省政府及我国驻马大使馆的领导下,先后从省交通局及其所属的省交通工程大队(中建路桥前身,是援建马达加斯加二号公路主要力量)、省航运局、省运输公司和全省21个地、市交通系统等共160多个单位选审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和优秀技术工人共45批计957人、1265人次。另外,交通部还从北京、浙江、湖南、四川、辽宁、安徽、山西等兄弟省市选借64人。施工高峰时,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达383人,当地工人l200多人。物资供应方面,从我国21个省市近百家厂矿、企业订购施工设备与材料,共外运42船,总重量达46015吨。其中水泥23.540吨,沥青7770吨,钢材2910吨,炸药480吨,雷管192万发,大型施工机械和各种设备938台。施工期间,交通部曾先后多次派出专家组协助公路技术组研究解决施工中路基压实、塌方滑坡及路面结构等重大技术难题。

1982年10月,布里卡维尔~昂德拉努南邦古段长83.6千米的第一期工程胜利竣工并交付使用。以年平均完成路基土石方130万立方米、桥涵120道、路面50千米的速度,使2号公路不断向前延伸。1985年4月,这条曾被外国某些专家预言难以建成的公路路基土石方全部完成,过去那种雨后用推土机拉车维持交通的局面,从此一去不复返了。同年10月,木昂段主体工程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胜利竣工。经贸部、交通部与河北省组成了工程质量验收组赴马进行内部验收,认为线型布局得当,路基稳定,路面平整,整体强度高,各部几何尺寸符合设计要求,桥涵主体工程不但质量好,而且美观大方,总评为“质量优良工程”。

友谊长存

河北省派出的广大援外人员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认真执行和遵守援外“八项原则”和涉外人员守则,尊重科学,不怕困难,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克服了多雨、潮湿、炎热和蚊叮、虫咬、语言不通等难关,攻下了高含水量风化残积粘性土壤压实技术的难题,总结了用砂垫层提高路基强度的经验,完善了用弯沉仪层层控制路面强度的方法,从而加快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

中华儿女不愧为英雄的儿女,他们没有辜负马达加斯加政府和人民的期望,发扬了中国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同马达加斯加筑路工人共同播下了友谊的种子并开花结果。在筑路的过程中,中马两国施工人员友好合作修路架桥的动人事迹处处传。马达加斯加朋友赞扬中国专家平易近人,在生活上“官兵一致”,不管是工程师、技师、技工都同住简易工棚,睡木板床。同当地工人一起爬山越岭,一起驾机操作,在劳动中身先士卒,言传身教,并把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工人。据不完全统计,像这样的工人大约有500多名,原来都是农民,后来他们都熟练地掌握了汽车、吊车、车床、推土机、铲运机、平地机、压路机、装载机等各种现代化的筑路架桥机械设备的操作,他们活动在2号公路的各个角落,成为后来该国的一支重要的技术力量。马达加斯加领土整治部部长用一条谚语对我专家的工作做了形象的比喻。他说:“如果你送给我一条鱼,我只能吃这条鱼,如果你教会我捕鱼,我将永远会有鱼吃。所以你们到我们这儿来,不仅帮助我们修了路,而且还教会了我们怎样修路。”

马达加斯加政府和人民不仅热情赞扬中国专家的忘我牺牲精神,而且还积极支持和配合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马拉夫迪村的群众听说筑路需要大量的砂砾石,许多人上山把一人多高的荆棘砍倒,亲自取砂石样品送中国专家化验。工程开始时,由于缺少石料,路线一队不得不到30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拉片石。马拉夫迪村村长得知消息后,便主动把自己拥有的离工地只有两公里的一座石头山供工程队开采使用。

第一期工程竣工后,施工队伍西迁,开始了第二期工程的施工。这段是二号公路最艰巨、最困难的路段,沟深、坡陡、地形险要,地质情况更加复杂。根据地质图,这一带没有筑路和建桥使用的砂石料。昂巴辛贝村村长主动发动村民协助中国朋友上山调查料源,并亲自带领中国专家10次爬山涉水、行程120多公里寻找砂子。中国专家搬迁到昂巴辛贝村之前,曾3次到这里勘察地形,选择生产、停车、生活等临建场地。但由于这里是深山区,找不到合适的地方。68岁的郎布老人听说中国朋友需要一块约1万平方米的较为平坦的场地时,主动把自己一块长有林木、咖啡的平缓山坡提供给中国朋友使用。

中华儿女和马达加斯加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无论男女老少,他们见到中国朋友都尊敬地敬礼,并说一声“西诺,萨拉姆!”(意为中国,您好!)。

誉满海外

1982年10月,二号公路一期工程竣工交付使用,马达加斯加公共工程部中心试验室同我专家组共同组成了验收小组,经过认真测试,工程质量达到设计标准。经过两年的通车,特别是经过1984年4月百年不遇大暴雨的考验,进一步证实了援马公路质量优良,从而得到了该国政府和人民以及我国驻马使馆的好评。当地人们把援建的公路称为“中国路”。该国中心试验室的一位专家参加了验收二号公路一期工程后,对我国专家组总工程师臧延昌说:“你们修建的路和桥,质量都是一流的。不仅向我们传授了技术,还给予了我们建设国家的精神力量!”该国晨报电台记者曾多次到路上采访,并发表了《中国修建公路质量可靠》的报导。时任法国驻马大使驾车参观了援建公路后,对时任我国驻马大使戴平说:“中国人在二号公路上创造了奇迹,你们做到了法国人在二号公路上做不到的事情。”时任马达加斯加总统拉齐拉卡在主持一期工程交付使用的剪彩仪式上曾一再感谢“中国兄弟和中国政府”,并把这条路誉为“马中友谊之路”。他在讲话结束时用中国话高呼:“马中友谊万岁!”把马中两国的友好气氛推到了高潮。(焦利英供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版权申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您联系,我们立即删除。